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用脚步丈量大地,探索沙口非遗之美——清职院“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

作者:时间:2025-08-20点击数:



整装准备·蓄势待发

为积极响应2025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清职院“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于7月3日-7月4日到英德市沙口镇进行一场拥抱夏日的暑期三下乡实地调研活动;用两天时间开展了一场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


非遗活化·清末客家围楼罗家祠堂

清末客家围楼罗家祠堂的斑驳砖瓦,在罗家祠堂客家围楼,团队触摸到了清末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筑智慧;夕阳的光,斜斜地照进窗户格子;屋檐上鸟儿收拢翅膀,影子在屋檐角轻轻晃着。罗家祠堂静静立在那儿,墙砖瓦片都褪色了,好像藏着许多没讲完的老故事。


我们与村里老人闲聊时,他满脸皱纹里都刻着这些年的事儿:以前的泥巴小路变成了宽马路,明亮的电灯换下了昏黄的油灯,日子是敞亮多了啊。“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以此为契机,运用短视频矩阵手段,将为罗家祠制作一个宣传片。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罗家祠堂的“前世今生”,以及新旧对比的方式, 把罗家祠堂打造为一个研学点,这不仅能推动乡村振兴,而且为罗家祠堂打出一个新名堂,让更多人来认识“罗家祠”;更加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对话非遗·聆听沙口闹花灯匠心故事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坚守,亦或者让其随着飞沙同去?英德市沙口镇的一群“闹花灯”非遗传承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托举花灯,吹起唢呐,他们用鲜亮的歌声告诉众人传承不会中断,驻足的观众告诉这他们他们并未被快媒体横行的时代所抛弃。通过访谈徐婆婆得知,英德市沙口镇非遗闹花灯是一种民间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通过我实地调研,非遗传承人的年纪较大,当地新一代年轻人对于非遗热情度不高。面对传承困境,我们通过规划一条非遗沉浸式体验“闹花灯”项目,串联进我们的吸引各大学生群体,作为我们沉浸式非遗体验官,这正是我们投身“百千万工程”、服务基层最需要的宝贵力量。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机会,计划将非遗走进沙口的中小学校园,协助设计寓教于乐的“非遗体验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搭建起“新桥梁”连接者。


“面对歌词传承的缺失,我们就把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加入其中;只要我们还在,传承就不会中断”,陈婆婆如此是道。与此同时,队员们以镜头记录文化根脉,用调研探寻发展新机。


双向奔赴·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

通过这一场暑期三下乡之旅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一次青年与乡村的“双向赋能”。清职院清青非遗路线团队以“专业赋能 + 文化传播”的实践模式,不仅为当地非遗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推动了闹花灯非遗特色文化宣传与推广,还实现了校地资源对接、人才智力下乡的服务目标,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我们期待沙口的闹花灯能‘闹’出更广阔的天地,让传统与青春在此共同生长,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大地,探索沙口非遗之美吧。


照片来自|“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

文字编辑|王泽栩、全文卓

排版编辑|王泽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