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门户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赴茶乡,镜头述振兴

——纪录片《英红新韵》解锁英德红茶的千年底蕴与时代新篇


时间:2025-11-15来源: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 作者:点击数:




当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积庆里万亩茶园的翡翠波浪,当微距特写捕捉到“英红九号”嫩芽上的晶莹晨露,一部关于英德红茶的文化史诗正在徐徐铺展。

近日,由党政办公室、团委、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旅游家政与艺术学院和公共课教学部联合组成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创新传媒“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师生一行20人,深入英德市英红镇开展深度调研。突击队与英红镇围绕“新媒体助力茶产业文旅品牌宣传”结对,以《英红新韵》纪录片创作为载体,通过新媒体技术赋能茶产业品牌升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时代光华。


寻根:在茶马古道的回响中触摸历史肌理

突击队循着茶香脉络,先后探访了见证英德红茶发展的七大核心场域,从1958年创建的红旗茶厂的国家工业遗址,到培育出“英红九号”的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珍藏300余件茶文物的英红博物馆,到实现智能化生产的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从入选“中国美丽田园”的积庆里万亩茶园,到演绎茶文化的英德市歌舞团,最终落脚于飘着擂茶香的桂云美食坊。镜头记录下鲜叶在传统萎凋槽与现代智能萎凋机间的转化过程,捕捉到非遗传承人手掌温度与数控设备精准参数的奇妙共振。


对话:于大师茶盏间聆听产业跃动的脉搏

创作团队深入访谈了十位行业领军人物,其中,深耕英德文史三十余载的文史专家林超富,引领我们探寻英德南山临江半山腰的众乐亭,那里唐人元杰镌刻的“煮茗台”摩崖石刻,静静诉说着英德茶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悠久渊源。而中国制茶大师周新国,则以一生与红茶为伴,亲历了英德红碎茶标准从萌芽到成熟的辉煌历程,生动诠释了“红旗精神”的真谛。英红博物馆馆长张庆成,则向我们展示了1959年英国王室寄来的致谢信原件,见证了英德红茶的国际影响力。红旗茶厂的彭友岚,则以跨界创新的思维,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与服务。他带领团队设立非遗工作站,将制茶、擂茶、糖画等传统技艺融入体验项目,同时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茶旅深度融合,以工业思维革新农业模式,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提供了“文化+科技+商业”的融合典范,如巧妙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沉浸式体验经济,让历史遗产焕发新生。


这些深度对话,不仅揭示了红茶从唐代“韶州茶税”的辉煌历史,到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下外销全球的千年变迁,更展现了“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当地茶产业综合产值从42亿元跃升至60亿元的惊人飞跃。每一叶茶香,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共同编织着英德红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

创新:用青春视角重构文化表达范式

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教师周游作为项目负责人,阐释了创作理念:“我们采用‘三线交织’叙事结构——以历史文脉为经,以产业振兴为纬,以青春视角为轴。无人机航拍展现茶海绵延的壮美,微距镜头记录茶叶舒展的灵动,用画面记录《茶经》记载的古法工艺。”《英红新韵》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与创新表达的尝试。我们不仅想呈现一杯茶的诞生,更希望记录一种文化的生长——它既扎根于“百千万工程”的乡土沃土,又向着年轻化、场景化的未来不断延伸。通过这部作品,希望能带领观众品味茶乡的千年底蕴,见证“百千万工程”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正是“英红新韵”的真正内涵。


育人:让思政课堂扎根在乡村振兴热土

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曾树桂将此次实践定义为“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在拍摄茶农一家时,发现其祖孙三代守护的不仅是30亩茶园,更是一份‘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文化坚守。”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调试稳定器拍摄茶艺表演时,突然懂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就像茶师说的,好茶要经得起一百度的热情,耐得住零度的寂寞。”

展望:以数字之翼托举产业未来

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黄华指出,《英红新韵》既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育人”的生动探索,也是服务“双百行动”、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期待这部作品能成为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影像力作,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英德红茶的魅力,关注茶乡的发展。

在这片绿叶书写的史诗里,突击队既拍摄了茶芽萌发的自然奇迹,也记录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当4K画质映出采茶姑娘睫毛上的晨露,当杜比音效收录下揉捻时的沙沙声响,千年茶史与青春表达就此相遇,共同谱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英红新韵”。

















手机版扫一扫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蟠龙园    邮编:511510     招生电话:0763—3936666     电话:0763—3936229    

版权所有: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粤ICP备17086081号